理療在規范操作下安全性較高,但操作不當或個體差異可能導致局部皮膚灼傷、肌肉疲勞加重、血壓波動、關節過度松弛、神經暫時性損傷等不良反應。
1、皮膚灼傷:
高頻電療或熱敷溫度過高可能損傷表皮及真皮層,表現為紅腫、水皰。糖尿病患者及感覺障礙者風險更高,需嚴格控制治療參數,出現灼痛感應立即停止。
2、肌肉疲勞:
過度按摩或電刺激可能引發肌纖維微損傷,導致乳酸堆積加重酸痛感。運動后立即進行深層肌肉理療可能延緩恢復,建議間隔24小時以上。
3、血壓波動:
熱療擴張血管可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高血壓患者進行脊柱牽引時可能誘發反射性血壓升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監測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4、關節松弛:
頻繁關節松動術可能削弱韌帶穩定性,尤其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能出現關節半脫位。同一關節每周治療不宜超過2次,需配合肌力訓練。
5、神經損傷:
超聲探頭長時間固定于神經走行區域可能導致暫時性感覺異常。外周神經病變患者應避免高頻超聲治療,出現麻木感需立即調整位置。
進行理療前應充分評估個體健康狀況,骨質疏松患者避免高強度手法治療,孕婦禁用腹部中頻電刺激。治療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可配合冷敷緩解肌肉不適。保持每日2000毫升飲水促進代謝廢物排出,治療部位出現持續紅腫或功能障礙需及時就醫。建議選擇正規醫療機構,由持有康復治療師資格證書的專業人員操作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