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結節良惡性的診斷需結合影像學特征、腫瘤標志物及病理檢查綜合判斷。超聲、CT或磁共振檢查中,邊界清晰、形態規則的結節多為良性;若顯示邊界模糊、內部血流豐富或伴隨甲胎蛋白升高,則需警惕惡性可能。
一、影像學診斷標準:
良性結節在超聲中多表現為均質高回聲或低回聲,無血流信號;CT平掃呈均勻密度,增強掃描無異常強化。惡性結節超聲顯示混合回聲伴后方衰減,彩色多普勒可見紊亂血流;CT或磁共振動態增強呈現“快進快出”特征,動脈期明顯強化而門靜脈期迅速消退。直徑小于3厘米的結節需每3-6個月復查影像,觀察生長速度與形態變化。
二、實驗室與病理診斷:
甲胎蛋白超過400微克/升高度提示肝細胞癌,但30%惡性腫瘤患者該指標可能正常。異常凝血酶原升高對早期肝癌診斷特異性較強。對于影像學難以定性的結節,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是金標準,病理檢查可明確細胞異型性、核分裂相等惡性特征。肝硬化背景下的新發結節或原有結節增大,需優先排除惡性轉化。
日常需避免飲酒及高脂飲食,規律監測肝功能與病毒載量。乙肝或丙肝感染者應堅持抗病毒治療,每半年進行肝臟超聲篩查。適度運動如太極拳、游泳可增強免疫力,但需避免腹部撞擊。飲食選擇優質蛋白與富含維生素E的堅果,限制腌制食品攝入。若發現皮膚鞏膜黃染、持續右上腹痛或體重驟降,需立即復查增強CT并就診肝膽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