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拉肚子可能與飲食不當、腹部受涼、胃腸功能紊亂、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腸炎等因素有關。腹瀉時需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必要時就醫檢查。
1、飲食不當
食用生冷、變質或不潔食物可能刺激胃腸黏膜,導致腸蠕動加快引發腹瀉。常見于進食隔夜飯菜、未洗凈瓜果或街邊攤食品后。可暫時禁食2-4小時,待癥狀緩解后進食米湯、稀粥等流質食物。
2、腹部受涼
寒冷刺激會使腸道血管收縮,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出現陣發性腹痛伴水樣便。可用熱水袋熱敷腹部,飲用姜糖水緩解癥狀。夏季避免空調直吹,睡眠時注意蓋好腹部。
3、胃腸功能紊亂
精神緊張、作息紊亂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建議規律作息,適當補充雙歧桿菌等益生菌。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
4、細菌性痢疾
志賀菌等病原體感染會導致黏液膿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需進行大便常規檢查,確診后可遵醫囑使用左氧氟沙星、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等藥物治療。
5、病毒性腸炎
輪狀病毒或諾如病毒感染常見水樣瀉,可能伴隨低熱、嘔吐。具有自限性,通常3-5天自愈。可服用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嚴重脫水時需靜脈補液治療。
腹瀉期間應選擇低纖維、低脂的清淡飲食,如白粥、面條、蘋果泥等,避免乳制品和高糖食物。每次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清洗會陰部,預防皮膚刺激。若出現持續24小時以上腹瀉、血便、高熱或意識模糊等癥狀,應立即就醫。日常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飯前便后規范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