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胃腸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飲食不當、免疫力下降、氣候變化、交叉感染等因素引起。胃腸感冒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出現發熱和脫水。
1、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胃腸感冒最常見的原因,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均可引發胃腸感冒。病毒通過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觸傳播進入人體,侵襲胃腸黏膜,導致炎癥反應。患者可能出現水樣腹瀉、頻繁嘔吐等癥狀。治療以補液為主,可遵醫囑使用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等藥物緩解癥狀。
2、飲食不當
食用生冷、變質或不潔食物容易刺激胃腸黏膜,引發急性胃腸炎癥狀。過量進食辛辣油膩食物也可能加重胃腸負擔。這類情況通常表現為突發腹痛、腹瀉,可能伴有低熱。建議暫時禁食,癥狀緩解后從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加重胃腸刺激。
3、免疫力下降
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或長期壓力會導致免疫力降低,使胃腸更容易受到病原體侵襲。這類患者除典型胃腸癥狀外,可能伴有明顯乏力感。恢復期間需保證充足休息,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電解質,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
4、氣候變化
季節交替時氣溫驟變可能影響胃腸功能,特別是腹部受涼后易出現胃腸痙攣。這類情況常見于夏秋或秋冬換季時,癥狀以腹痛、腹瀉為主,嘔吐相對較輕。注意腹部保暖,飲用溫熱水,必要時使用解痙藥物緩解癥狀。
5、交叉感染
與胃腸感冒患者密切接觸可能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病原體。家庭或集體環境中容易出現聚集性發病,癥狀表現相似。預防重點是做好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患者嘔吐物和排泄物需及時消毒處理,減少傳播風險。
胃腸感冒期間建議選擇米湯、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癥狀輕微時可居家觀察,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若出現持續高熱、血便、嚴重脫水或癥狀超過3天未緩解,應及時就醫。平時注意飲食衛生,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預防胃腸感冒發生。恢復期胃腸功能較弱,應循序漸進恢復正常飲食,避免暴飲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