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曬太陽對皮膚有益,但過度暴曬可能造成損傷。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助于促進維生素D合成,但長期過量接觸可能導致光老化、色素沉著甚至皮膚癌。
1、促進維生素D合成
皮膚在紫外線B照射下可將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該物質經肝腎代謝后形成活性維生素D,有助于鈣磷吸收和骨骼健康。每天接受10-15分鐘溫和日曬即可滿足基本需求,冬季或高緯度地區人群更需注意補充。
2、改善部分皮膚病
特定波段的紫外線可用于治療銀屑病、濕疹等皮膚疾病。紫外線光療能抑制皮膚異常免疫反應,減緩角質細胞過度增殖。但需在醫生指導下嚴格控制照射劑量,避免自行操作引發灼傷。
3、調節生物節律
視網膜感知陽光后通過視交叉上核調控褪黑素分泌,幫助維持正常睡眠覺醒周期。晨間接觸自然光有助于改善晝夜節律紊亂,對特應性皮炎等與生物鐘相關的皮膚病有輔助改善作用。
4、加速光老化
長波紫外線可穿透真皮層破壞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導致皮膚松弛、皺紋加深。中波紫外線則主要損傷表皮細胞DNA,長期累積可能誘發日光性角化等癌前病變。戶外活動時每2小時補涂廣譜防曬霜可降低風險。
5、誘發皮膚病變
過量紫外線輻射是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的主要誘因。膚色較淺、有曬傷史或家族史者風險更高。建議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強紫外線時段,選擇UPF50+防曬衣帽進行物理遮擋。
建議根據紫外線指數調整日曬時間,夏季選擇樹蔭等散射光環境,冬季可適當延長接觸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前20分鐘涂抹足量防曬產品,重點關注面頸部和手背等光暴露部位。光敏感人群可口服煙酰胺等光保護劑,出現持久性紅斑或異常色素改變時應及時就診皮膚科。日常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的深色蔬菜水果,幫助中和紫外線產生的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