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管狀腺瘤可能由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高脂飲食、腸道菌群失衡、年齡增長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腸梗阻、貧血等癥狀。
1、便血:結腸管狀腺瘤表面血管豐富,摩擦后易出血,血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附著于糞便表面。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芹菜,減少辛辣刺激食物。若出血持續需腸鏡下電凝止血或氬離子凝固術治療。
2、腹痛:腫瘤增大可能引發腸腔狹窄或腸套疊,表現為間歇性臍周絞痛。建議采用低渣飲食如白粥、蒸魚,避免豆類等產氣食物。疼痛加劇時需考慮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腹腔鏡腸段切除。
3、排便改變:腫瘤占位效應導致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每日攝入2000ml水分,食用火龍果、酸奶調節腸道功能。病理確診后可通過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完整切除病灶。
4、腸梗阻:較大腺瘤可能引發機械性梗阻,出現腹脹、嘔吐。急性期需禁食胃腸減壓,靜脈補充營養。病情穩定后擇期行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或姑息性造瘺術。
5、貧血:長期慢性失血導致乏力、面色蒼白,血紅蛋白低于110g/L。增加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配合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口服。重度貧血需輸血糾正后行根治性手術。
患者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攝入3次深海魚類補充ω-3脂肪酸。術后每6個月復查腸鏡監測復發,避免腌制燒烤類食物刺激腸道黏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建議每年進行APC基因檢測,直系親屬需在40歲前完成結腸鏡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