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足、腎虛脾虛可選用歸脾丸、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等中成藥調理,具體用藥需根據證型差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氣血不足合并脾腎兩虛的調理需兼顧補氣養血、健脾益腎,主要證型包括脾氣虛型、腎陰虛型、腎陽虛型、氣血兩虛型及脾腎陽虛型。
1、脾氣虛型:
表現為食欲減退、大便溏薄、肢體倦怠,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歸脾丸含黃芪、黨參等成分,能改善心脾兩虛;補中益氣丸中的炙黃芪、白術可升陽舉陷。日常可配伍山藥、茯苓等藥食同源食材。
2、腎陰虛型:
常見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六味地黃丸以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左歸丸適用于陰虛精虧較重者。避免辛辣燥熱食物,適宜食用黑芝麻、桑葚等滋陰之品。
3、腎陽虛型:
癥見畏寒肢冷、夜尿頻多,金匱腎氣丸通過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右歸丸對命門火衰更有效。飲食可加入肉桂、核桃等溫補食材,忌生冷寒涼。
4、氣血兩虛型:
兼有面色蒼白、心悸失眠,八珍湯方劑可氣血雙補;十全大補丸含人參、當歸等增強補益功效。建議配合紅棗、龍眼肉等食療,避免過度勞累。
5、脾腎陽虛型:
多現五更泄瀉、肢體浮腫,附子理中丸溫補脾腎;四神丸專治腎泄。日常可用生姜、羊肉等溫補脾腎,注意腹部保暖。
調理期間需規律作息并配合食療,如黃芪燉雞、山藥粥等藥膳可增強療效。適度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有助于氣血運行。避免熬夜、過勞等耗傷氣血行為,癥狀持續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復查,中成藥需根據體質變化動態調整,不可自行長期服用同種藥物。合并慢性病患者用藥前需咨詢中醫師,防止藥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