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發燒后起紅疹可能是幼兒急疹的表現,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與藥物過敏、濕疹、猩紅熱、川崎病等因素有關。幼兒急疹多表現為熱退疹出,疹子呈玫瑰紅色,一般不伴隨瘙癢。
1、病毒感染
幼兒急疹主要由人類皰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多見于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熱持續3-5天后體溫驟降,隨后出現紅色斑丘疹,疹子多從軀干開始蔓延至四肢,1-2天內自行消退。家長需保持嬰兒皮膚清潔,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抓撓。
2、藥物過敏
發熱期間服用的退熱藥或抗生素可能導致藥疹,表現為紅色斑疹或蕁麻疹樣皮疹,常伴有瘙癢。常見致敏藥物包括對乙酰氨基酚、青霉素類等。家長應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氯雷他定糖漿等抗組胺藥物。
3、濕疹加重
發熱時出汗增多可能誘發或加重原有濕疹,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伴滲出。家長需避免過度包裹嬰兒,保持環境溫度適宜,使用無刺激的嬰兒潤膚霜,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外用氫化可的松乳膏。
4、猩紅熱
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表現為高熱后出現彌漫性紅色細小丘疹,按壓褪色,伴有草莓舌和口周蒼白圈。需及時就醫使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治療,避免引發腎炎等并發癥。
5、川崎病
一種兒童血管炎性疾病,表現為持續高熱5天以上,伴隨雙眼結膜充血、口唇皸裂、手足硬腫及多形性皮疹。需住院接受丙種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療,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病變。
家長發現嬰兒發熱后出疹應密切觀察皮疹形態變化,測量記錄體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擅自使用外用藥物,皮疹持續不消退或伴隨精神萎靡、拒食等癥狀時需及時兒科就診。日常注意室內通風,合理增減衣物,母乳喂養的嬰兒母親應保持飲食清淡,人工喂養者可按醫囑選擇低敏配方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