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通常由下肢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長期站立或久坐、妊娠等因素引起。靜脈曲張主要表現為下肢血管迂曲擴張、皮膚色素沉著、沉重感或疼痛,嚴重時可出現潰瘍或血栓形成。
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是靜脈曲張的主要病理基礎。下肢靜脈內的瓣膜結構受損后,無法有效阻止血液逆流,導致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這種情況可能與先天性結締組織發育異常有關,也可能由靜脈炎等后天性疾病引發。
長期維持直立姿勢是常見的誘發因素。站立時下肢靜脈承受的靜水壓明顯增加,教師、售貨員等職業人群發病率較高。久坐不動同樣會減弱小腿肌肉泵的作用,減緩靜脈回流速度。
妊娠期女性更易出現靜脈曲張。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同時孕激素水平升高會松弛血管壁。多數孕婦在分娩后癥狀會有所緩解,但部分可能持續存在。
肥胖人群發生靜脈曲張的風險較高。超重會增加下肢靜脈系統的負荷,腹部脂肪堆積也可能壓迫腹腔靜脈。控制體重對預防靜脈曲張進展有積極作用。
年齡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危險因素。血管彈性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靜脈壁張力減弱。統計顯示50歲以上人群靜脈曲張患病率顯著上升。
靜脈曲張早期可通過彈力襪壓迫治療改善癥狀。醫用彈力襪能提供梯度壓力,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避免長時間站立、抬高下肢等生活方式調整也有助于緩解不適。
病情進展時可能需要硬化劑注射或激光治療。這些微創方法通過閉合異常擴張的靜脈達到治療目的。嚴重的靜脈曲張病例可能需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
出現下肢腫脹、皮膚改變或潰瘍時應及時就醫。血管外科醫生會通過超聲檢查評估靜脈功能,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未經治療的靜脈曲張可能引發血栓性靜脈炎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