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主要累及直腸和結腸黏膜層,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該病可能與免疫異常、遺傳易感性、腸道菌群失調、環境因素及精神心理因素有關,需通過結腸鏡檢查確診,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控制、營養支持及手術治療。
1、免疫異常
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腸道黏膜是潰瘍性結腸炎的核心發病機制。患者體內可檢測到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等異常免疫標志物,腸道黏膜中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過度表達,導致黏膜屏障損傷。治療上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調節免疫反應,或生物制劑如英夫利西單抗靶向阻斷炎癥通路。
2、遺傳易感性
約15%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已發現NOD2、IL23R等基因多態性與發病相關。這類患者發病年齡較早,疾病程度較重。對于有家族史者建議定期監測腸鏡,早期干預可使用5-氨基水楊酸制劑如美沙拉嗪維持緩解。
3、腸道菌群失調
患者常出現腸道菌群多樣性下降,普雷沃菌等有益菌減少,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增多。這種微生態失衡可通過糞菌移植或益生菌制劑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同時需避免濫用抗生素破壞菌群平衡。
4、環境誘發因素
高脂飲食、吸煙、非甾體抗炎藥使用等可破壞腸道黏膜屏障。部分患者發病前有腸道感染史,如沙門氏菌感染可能觸發免疫異常。日常需保持低渣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采用腸內營養粉劑提供營養。
5、精神心理影響
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可通過腦腸軸加重腸道炎癥,患者常見腹痛癥狀與情緒波動相關。心理干預如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癥狀,必要時聯合抗焦慮藥物如帕羅西汀治療,但需警惕藥物對腸道的刺激作用。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長期低纖維、高蛋白飲食,急性期避免乳制品攝入。推薦選擇魚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烹飪方式以燉煮為主。適度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緩解壓力,但腹瀉嚴重時應臥床休息。定期復查結腸鏡監測黏膜愈合情況,出現持續發熱、血便加重等預警癥狀需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