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腺癌和鱗癌是宮頸癌的兩種主要病理類型,其區別主要體現在組織來源、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預后等方面。
宮頸鱗癌占宮頸癌的70%-80%,起源于宮頸鱗狀上皮細胞,與人乳頭瘤病毒HPV16型、18型感染密切相關。早期可能表現為接觸性陰道出血,晚期可出現不規則出血、陰道排液及盆腔疼痛。病理特征為癌細胞呈巢狀或片狀排列,可見角化珠或細胞間橋。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早期患者預后較好,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
宮頸腺癌約占宮頸癌的20%-25%,起源于宮頸管柱狀上皮細胞,與HPV18型感染關聯性更強。臨床癥狀與鱗癌相似,但更容易發生隱匿性進展,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病理表現為腺體結構異常,癌細胞呈柱狀或立方狀排列。腺癌對放療敏感性較低,更依賴手術治療和化療,預后相對較差,5年生存率較鱗癌低10%-15%。
兩種類型在影像學表現上也有差異:鱗癌多呈外生性生長,易形成潰瘍;腺癌常向宮頸管內浸潤,可能導致宮頸管擴張。分子水平上,腺癌更常出現STK11、KRAS等基因突變。
建議所有女性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TCT+HPV檢測,接種HPV疫苗可有效預防兩種類型的宮頸癌。若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排液,需及時就醫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