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能由感冒繼發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腺樣體肥大、細菌感染、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感冒繼發感染
感冒時鼻腔分泌物增多,可能通過咽鼓管逆行進入中耳腔。鼻病毒等病原體可導致中耳黏膜充血水腫,繼發中耳積液。保持鼻腔通暢有助于預防,可通過生理鹽水沖洗緩解癥狀。
2、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負責調節中耳氣壓平衡,當出現發育異常或炎癥堵塞時,可能導致中耳負壓形成。這種情況常見于嬰幼兒,因其咽鼓管較短且水平,哺乳姿勢不當易引發問題。
3、腺樣體肥大
位于鼻咽部的腺樣體過度增生可能壓迫咽鼓管開口。兒童患者多見,除耳部癥狀外常伴有睡眠打鼾。腺樣體切除術可改善癥狀,但需嚴格評估手術指征。
4、細菌感染
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可出現劇烈耳痛和發熱,需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療,鼓膜穿刺可引流膿液。
5、過敏反應
過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腫可波及咽鼓管。塵螨、花粉等過敏原誘發組胺釋放,導致咽鼓管黏膜腫脹。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可緩解癥狀,脫敏治療適用于反復發作患者。
預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感冒時及時處理鼻塞癥狀。嬰幼兒喂奶時應保持頭高位,避免嗆奶。游泳時使用耳塞防止污水進入,乘坐飛機時可咀嚼口香糖幫助咽鼓管開放。出現耳痛、聽力下降等癥狀應及時就診,避免用力擤鼻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為。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降低復發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