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通常是指腸道平滑肌痙攣引起的陣發性腹痛,可能由飲食刺激、胃腸功能紊亂、腸梗阻、腸易激綜合征、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

1、飲食刺激
攝入生冷、辛辣或過敏食物可能刺激腸道黏膜,導致局部充血和蠕動異常。典型表現為進食后臍周絞痛,可能伴隨腹瀉或腹脹。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排查誘因,發作時熱敷腹部緩解癥狀,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顛茄片等解痙藥物。
2、胃腸功能紊亂
精神壓力或作息紊亂可能影響自主神經調節,引發腸道蠕動節律失調。疼痛多呈游走性,常與情緒波動相關。可通過規律作息、腹部按摩改善,嚴重時需使用馬來酸曲美布汀等胃腸動力調節劑。
3、腸梗阻
腸道內容物通過障礙時,近端腸管強力收縮可能引發劇烈絞痛,多伴有嘔吐、肛門停止排氣。可能與腸粘連、腫瘤壓迫等因素有關,需通過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部分病例需進行腸梗阻導管置入或腸切除手術。

4、腸易激綜合征
功能性腸道疾病患者易出現反復發作的痙攣性疼痛,排便后多可緩解。發病與內臟高敏感性相關,治療需結合低FODMAP飲食調整,必要時使用匹維溴銨等鈣離子拮抗劑。
5、腸道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腸黏膜炎癥反應,表現為絞痛伴發熱、黏液便。輪狀病毒或沙門氏菌感染常見,需進行便常規檢查,輕癥可口服蒙脫石散,重癥需抗生素治療。

腸絞痛患者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暴飲暴食,減少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攝入。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步行促進腸蠕動,發作期間可飲用溫姜茶緩解癥狀。若疼痛持續超過6小時或出現血便、高熱等警示癥狀,須立即就醫排除急腹癥。長期反復發作者建議完善腸鏡及食物不耐受檢測,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