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是膽囊壁的炎癥反應,可通過抗感染治療、解痙鎮痛、膽囊切除術等方式干預。膽囊炎通常由膽結石梗阻、細菌感染、膽汁淤積、寄生蟲感染、血管病變等因素引起。
1、膽結石梗阻:
膽囊內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膽汁滯留,刺激膽囊壁引發化學性炎癥。典型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并向肩背部放射,進食油膩食物后癥狀加重。確診需結合超聲檢查,無并發癥者可嘗試熊去氧膽酸溶石治療。
2、細菌感染:
大腸桿菌、克雷伯菌等腸道細菌經膽道逆行感染,引發化膿性膽囊炎。患者出現持續高熱、墨菲征陽性等全身炎癥反應。需靜脈注射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嚴重者需經皮肝穿刺膽囊引流。
3、膽汁成分異常:
長期高脂飲食導致膽汁膽固醇過飽和,形成膽泥淤積刺激膽囊黏膜。建議低脂飲食配合規律進食,每日攝入亞麻籽油20ml可促進膽汁排泄,避免長時間空腹。
4、寄生蟲侵襲:
華支睪吸蟲等寄生蟲寄居膽道系統,引發慢性增生性膽囊炎。超聲可見膽囊壁增厚伴膽管擴張,糞便檢出蟲卵可確診。治療需聯合吡喹酮驅蟲和保膽利膽藥物。
5、血管性病變:
膽囊動脈栓塞或糖尿病血管病變導致膽囊缺血壞死,常見于老年患者。臨床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伴嘔吐,增強CT顯示膽囊壁強化減弱。需緊急行膽囊造瘺術或膽囊切除術。
膽囊炎患者日常需保持低膽固醇飲食,限制動物內臟和蛋黃攝入,每日飲水2000ml以上促進膽汁稀釋。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膽汁排泄功能,急性發作期需嚴格禁食并臥床休息。出現持續發熱、黃疸或腹膜刺激征時提示病情進展,需立即就醫排除膽囊穿孔等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