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出現牙齒脫落可能由牙周炎、齲齒、骨質疏松、外傷或磨牙癥等原因引起。牙齒脫落在中年人群中并不罕見,但需警惕潛在的口腔健康問題。
牙周炎是導致牙齒松動的常見原因。牙菌斑長期堆積引發牙齦炎癥,逐漸破壞牙周組織和牙槽骨。患者可能伴有牙齦出血、口臭和牙齒移位。定期洗牙和齦下刮治可控制病情發展,嚴重時需進行牙周翻瓣手術。
齲齒發展到深齲階段會損傷牙髓,導致牙齒結構脆弱易折。當齲壞波及牙根時,牙齒可能自行脫落或需拔除。及時充填治療可保留患牙,根管治療后建議安裝牙冠保護。
骨質疏松會影響頜骨密度,使牙齒支撐力下降。這種情況在絕經后女性中更為常見。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必要時可進行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
夜間磨牙會導致牙齒過度磨損,長期可能引發牙齒裂紋或斷裂。定制咬合墊能有效保護牙齒,心理壓力大的患者可嘗試放松訓練。
牙齒外傷可直接造成牙齒折斷或脫落。運動時佩戴防護牙托能降低風險,脫位牙應在30分鐘內進行再植處理。
若出現牙齒松動或脫落,建議盡早就診口腔科。醫生會通過牙周探診、X線檢查等手段評估病因,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修復方案,如種植牙、固定橋或活動義齒等。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年進行口腔檢查,有助于預防牙齒過早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