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洗澡耳朵進水時,一般無須過度擔心,可通過自然流出或輕柔擦拭處理。若出現持續哭鬧、耳道紅腫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新生兒耳道結構特殊,外耳道較短且呈水平位,洗澡時少量進水通常能自行流出。家長可用干凈棉球放在耳廓邊緣輕輕吸附水分,切勿用棉簽深入耳道。保持室溫適宜,避免水分滯留引發不適。日常洗澡時注意托穩頭部,控制水流方向,減少進水概率。
若進水后出現發熱、耳道分泌物增多或拒絕吃奶等情況,可能提示中耳炎或外耳道感染。此時需避免自行掏挖,應及時就診兒科或耳鼻喉科。醫生可能使用耳鏡檢查鼓膜狀態,必要時開具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控制感染。
日常護理中建議使用專為嬰兒設計的洗浴靠墊,洗澡水溫保持在38℃左右,時間不超過10分鐘。哺乳后半小時內避免洗澡,防止吐奶導致耳部進水風險增加。定期檢查耳廓褶皺處是否殘留水分,洗澡后可用吹風機低溫檔距耳朵20厘米以上快速吹干周圍皮膚。若發現耳道異常分泌物或異味,應記錄性狀并及時向醫生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