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收縮不良主要表現為產后惡露異常、下腹墜痛、陰道不規則出血、子宮復舊延遲及繼發感染風險增加。主要癥狀包括惡露量多持續時間長、宮底壓痛、貧血體征、發熱及尿潴留。
1. 惡露異常:
正常產后惡露應在4-6周內排凈,子宮收縮不良時可見血性惡露量多且持續時間超過3周,漿液性惡露轉為膿性或伴有臭味。這與子宮肌纖維收縮乏力導致胎盤附著面血管閉合不全有關,需加強宮縮藥物如縮宮素治療,配合抗感染措施。
2. 下腹疼痛:
宮底持續性鈍痛或陣發性絞痛是典型表現,觸診可發現子宮質地偏軟、宮底高度超過預期。疼痛源于子宮肌層收縮不協調及宮腔積血刺激,可通過熱敷下腹部、按摩子宮及前列腺素類藥物促進收縮緩解。
3. 異常出血:
產后24小時后仍出現鮮紅色陰道流血,或突然大量出血需警惕宮縮乏力。出血量與子宮肌纖維回縮能力直接相關,嚴重者可導致失血性休克,需緊急使用麥角新堿等強效宮縮劑,必要時行宮腔填塞術。
4. 復舊延遲:
產后2周子宮應降至骨盆內,若恥骨聯合上方仍可觸及宮體提示復舊不全。常伴隨腰骶部酸脹感,超聲檢查顯示宮腔線增寬或殘留物,需行清宮術并配合益母草等中藥調理。
5. 感染征象:
體溫持續超過38℃、寒戰、膿性分泌物提示合并子宮內膜炎。宮縮不良導致宮腔引流不暢,細菌易滋生繁殖,需進行細菌培養后選擇敏感抗生素,同時加強宮縮促進炎性分泌物排出。
產后應保持每日8-10次母乳喂養以刺激縮宮素分泌,順時針按摩子宮底每次10分鐘每日3次,攝入動物肝臟、菠菜等富鐵食物預防貧血。避免長時間臥床,建議盡早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如出現發熱或出血量超過月經量需立即就醫。監測血壓和心率變化,維持會陰部清潔干燥,產后42天需常規復查超聲評估子宮復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