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不張可通過體位引流、呼吸道清理、氧療支持、藥物治療、機械通氣等方式治療。新生兒肺不張通常由呼吸道阻塞、肺部發育不全、感染因素、羊水或胎糞吸入、胸廓畸形等原因引起。
1、體位引流:
通過調整新生兒體位促進分泌物排出,采用頭低腳高姿勢配合背部叩擊,每日進行3-4次。適用于因羊水或粘液阻塞導致的肺不張,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操作避免誤吸。
2、呼吸道清理:
使用吸痰設備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時采用支氣管鏡灌洗。操作需嚴格無菌,配合霧化吸入生理鹽水稀釋痰液,每次清理后監測血氧飽和度變化。
3、氧療支持:
經鼻導管或頭罩給予濕化氧氣,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95%。嚴重病例需采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避免長時間高濃度吸氧導致視網膜病變。
4、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時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曲松或紅霉素等抗生素。支氣管痙攣可靜脈注射氨茶堿,配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減輕炎癥反應。
5、機械通氣:
對嚴重呼吸衰竭實施氣管插管,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或常頻通氣模式。需定期進行血氣分析調整參數,預防氣壓傷和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日常護理需維持環境濕度在60%左右,每2小時更換體位一次,喂養時采用小量多次方式避免嗆咳。密切觀察呼吸頻率、膚色及反應力,出現呼吸暫停或發紺立即就醫。康復期可進行被動肢體運動和撫觸刺激,促進肺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