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者一般不建議喂母乳,可能存在母嬰傳播風險。如果母親正在接受規范抗病毒治療且病毒載量持續檢測不到,可在醫生指導下評估風險后謹慎選擇喂養方式。艾滋病母嬰傳播可能通過母乳喂養、分娩過程、宮內感染等途徑發生。
艾滋病感染者母乳中含有病毒顆粒,未經治療或病毒載量較高時,哺乳過程中可能通過嬰兒口腔黏膜破損或消化道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資源有限地區且無法保證安全配方奶喂養時,可采取純母乳喂養配合母親抗病毒治療,但需嚴格避免混合喂養。規范服用替諾福韋、拉米夫定、多替拉韋等抗病毒藥物可使母乳中病毒載量顯著降低。
極少數情況下,當母親接受長期抗病毒治療且連續6個月以上病毒載量低于檢測下限時,經專業醫療機構評估后可能允許母乳喂養。此時需每月監測母親病毒載量及嬰兒HIV核酸檢測,同時確保嬰兒口腔無潰瘍、母親乳房無皸裂。任何喂養方式變更或母親出現機會性感染時,均需立即停止哺乳。
艾滋病感染者應優先選擇配方奶喂養,使用70度以上熱水沖調并規范消毒器具。若必須母乳喂養,須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方案,定期監測母親CD4細胞計數與病毒載量,嬰兒出生后6周內需開始預防性服用奈韋拉平。無論選擇何種喂養方式,均需避免食物污染、保持哺乳衛生,嬰兒滿18個月后須完成HIV抗體檢測確認感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