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是腹主動脈壁局部異常擴張形成的血管瘤樣病變,直徑超過正常血管50%即可診斷。多數患者早期無癥狀,隨著瘤體增大可能出現腹部搏動性包塊、腰背部疼痛等癥狀。
腹主動脈瘤的形成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退行性變、遺傳因素、感染及創傷有關。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病因,長期高血壓、高血脂等因素加速血管壁損傷;血管壁中層彈性纖維斷裂等退行性變則多見于老年患者;馬凡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也可導致血管結構異常。
典型癥狀包括臍周或上腹部搏動性腫塊,按壓時有膨脹性搏動感。部分患者出現持續性的深部腰痛,疼痛突然加劇可能提示瘤體破裂先兆。伴隨癥狀可表現為下肢動脈栓塞導致的間歇性跛行,或腸系膜缺血引發的餐后腹痛。
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超聲篩查適用于高危人群初步評估;CT血管成像能精確測量瘤體直徑和范圍;磁共振血管成像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更為安全。瘤體直徑超過55毫米或半年增長超過5毫米時,破裂風險顯著增加。
治療策略根據瘤體大小和進展速度制定。直徑小于40毫米的動脈瘤建議每6-12個月影像隨訪,同時控制血壓和戒煙。40-55毫米的動脈瘤需縮短隨訪間隔至3-6個月。外科干預包括傳統開腹人工血管置換術和微創的血管內支架修復術,后者適用于解剖條件合適的患者。
瘤體破裂屬于血管外科急癥,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伴休克,病死率高達80%。具有吸煙史、家族史或合并其他血管疾病的60歲以上男性,建議定期進行腹主動脈超聲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