鋇灌腸造影檢查流程包括腸道準備、造影劑灌注、影像拍攝、觀察評估、后續處理五個步驟。
1、腸道準備:
檢查前需進行徹底腸道清潔,通常要求檢查前24小時進食流質飲食,檢查前8小時禁食。醫生可能開具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瀉藥促進排便,必要時配合清潔灌腸。腸道清潔度直接影響影像質量,殘留糞便會干擾病變判斷。
2、造影劑灌注:
患者取左側臥位,醫生經肛門插入導管后注入硫酸鋇混懸液。灌注過程中調整體位使造影劑均勻分布,灌注量約500-1000ml。為更好顯示黏膜細節,可能同時注入空氣形成雙重對比,過程中需配合醫生指令進行體位轉換。
3、影像拍攝:
采用X光機多角度拍攝結腸充盈像,包括仰臥位、俯臥位、左右斜位等。重點拍攝結腸肝曲、脾曲等解剖彎曲部位。雙重造影時需拍攝黏膜相,通過壓迫器輔助顯示腸壁微小病變,整個過程約需20-30分鐘。
4、觀察評估:
放射科醫師實時觀察造影劑流動情況,評估結腸輪廓是否光滑、有無充盈缺損或狹窄。重點排查息肉、腫瘤、憩室等病變,記錄病變位置、大小、形態特征。發現可疑病灶時需追加局部加壓拍片。
5、后續處理:
檢查結束后協助患者排出造影劑,觀察有無腹脹、腹痛等不適。建議大量飲水促進鋇劑排泄,48小時內糞便可能呈灰白色屬正常現象。放射科將在1-3個工作日內出具正式報告,臨床醫師結合報告決定后續診療方案。
檢查后建議食用小米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加重腸道負擔。適當散步促進腸蠕動,但避免劇烈運動。如出現持續腹痛、便血或發熱需及時就醫,居家護理期間注意記錄排便情況。檢查前需告知醫生過敏史、妊娠情況及腸道手術史,糖尿病患者需調整降糖藥使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