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外陰炎是指由非特定病原體引起的外陰皮膚及黏膜炎癥,常見誘因包括局部刺激、衛生習慣不良、過敏反應、激素水平變化及繼發感染。

1、局部刺激:
外陰接觸化纖內褲、衛生巾或沐浴產品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導致物理或化學性刺激。摩擦、汗液浸漬或尿液殘留也會破壞皮膚屏障功能,引發紅腫、瘙癢等炎癥反應。建議選擇純棉透氣內衣,避免使用含香料洗滌劑。
2、衛生習慣不良:
過度清潔或清潔不足均可誘發炎癥。頻繁使用堿性肥皂、陰道沖洗會破壞外陰酸性環境,而經期不及時更換衛生棉條則易滋生細菌。日常需保持外陰干燥,如廁后從前向后擦拭,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3、過敏反應:

部分患者對避孕套乳膠、衛生用品染料或藥物成分過敏,表現為接觸性皮炎。典型癥狀包括邊界清晰的紅斑、丘疹,嚴重時出現水皰。需通過斑貼試驗明確過敏原,必要時使用抗組胺藥物緩解癥狀。
4、激素水平變化:
絕經后雌激素下降導致外陰黏膜萎縮變薄,防御能力減弱。妊娠期激素波動則可能增加分泌物刺激。這類情況需針對性補充雌激素或調節陰道微生態,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5、繼發感染:
長期炎癥可能合并細菌或真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臨床可見分泌物增多、灼痛或皸裂,需通過分泌物培養確診。治療需聯合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同時處理原發誘因。

日常護理需穿著寬松衣物,避免久坐潮濕環境。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益生菌有助于維持黏膜健康。出現持續瘙癢、異常分泌物或潰瘍時,應及時就醫排除特異性感染如滴蟲、淋球菌等。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生理鹽水濕敷緩解不適,但禁止自行使用含激素藥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