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大便不通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適度活動、腹部按摩、藥物治療、心理放松等方式治療。該癥狀通常由麻醉影響、術后疼痛、飲食改變、活動減少、心理壓力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增加膳食纖維攝入能促進腸道蠕動,推薦食用燕麥、火龍果、西梅等富含纖維的食物。每日飲水量需達到2000ml以上,可飲用溫蜂蜜水或淡鹽水。避免食用精制米面、辛辣刺激食物,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
2、適度活動:術后24小時可在床上翻身活動,48小時后嘗試床旁站立。根據恢復情況逐步進行室內行走,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活動時需保護切口,避免牽拉疼痛。凱格爾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量,促進排便反射。
3、腹部按摩:順時針環形按摩臍周區域,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按摩前雙手搓熱,力度以產婦能耐受為度。可配合薄荷油等溫和精油,避開手術切口部位。按摩能刺激腸神經叢,緩解腸麻痹狀態。
4、藥物治療:乳果糖通過滲透作用軟化糞便,聚乙二醇能增加糞便含水量,開塞露用于緊急通便。使用藥物需遵醫囑,避免長期依賴。出現腹脹劇痛需排除腸梗阻,禁用刺激性瀉藥如番瀉葉。
5、心理調節:創造私密排便環境,使用腳凳保持蹲姿。聽音樂、閱讀分散注意力,減輕如廁焦慮。家屬應避免催促,產后抑郁情緒可能加重便秘,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
剖腹產后便秘的飲食管理需持續至腸道功能完全恢復,推薦每日攝入25-30g膳食纖維,分5-6餐進食。運動康復應循序漸進,從產后瑜伽過渡到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護理重點包括記錄排便日記、保持會陰清潔、避免久坐久站。若72小時未排便或出現嘔吐、便血需立即就醫,排除機械性腸梗阻等并發癥。建立規律排便習慣對預防慢性便秘至關重要,建議固定每日晨起后如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