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腎腫瘤通常需進行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理學檢查,主要有超聲檢查、CT檢查、磁共振檢查、尿液檢查、腎穿刺活檢等。
1、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是篩查腎腫瘤的首選方法,具有無創、便捷的特點。通過高頻聲波可初步判斷腎臟是否存在占位性病變,并能區分囊性與實性腫瘤。對于直徑超過1厘米的腫塊檢出率較高,還可評估腫瘤與周圍血管的關系。但超聲對微小腫瘤或復雜囊腫的鑒別能力有限,需結合其他檢查進一步明確。
2、CT檢查
增強CT是診斷腎腫瘤的核心手段,能清晰顯示腫瘤大小、位置及血供情況。通過對比劑注射可觀察腫瘤強化特征,幫助鑒別腎癌、錯構瘤等不同性質病變。CT還能評估腎靜脈或下腔靜脈是否受侵,對腫瘤分期有重要價值。低劑量CT適用于腎功能不全患者,但需注意碘對比劑可能引發的過敏風險。
3、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對軟組織分辨率高,適用于碘過敏或孕婦等特殊人群。多序列成像能區分腫瘤內出血、脂肪等成分,對嫌色細胞癌等特殊類型有鑒別意義。動態增強掃描可評估腫瘤血供特點,彌散加權成像有助于判斷腫瘤惡性程度。但檢查時間長、費用較高,通常作為CT的補充檢查。
4、尿液檢查
尿液常規可發現血尿、蛋白尿等非特異性表現,尿脫落細胞學檢查對尿路上皮癌有篩查價值。特定腫瘤標志物如NMP22檢測可能提示惡性腫瘤風險。晨起中段尿樣本檢測準確性較高,但陰性結果不能排除腫瘤,需結合影像學綜合判斷。
5、腎穿刺活檢
在影像學無法明確性質時,CT引導下穿刺活檢可獲取組織病理診斷。適用于擬行消融治療或轉移性腎癌需明確病理類型的情況。活檢可能引發出血、感染等并發癥,對完全囊性病變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應慎用。病理結果可指導后續靶向治療或免疫治療方案選擇。
確診腎腫瘤后應限制高鹽高脂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蛋清等。避免劇烈運動防止腫瘤破裂出血,但可進行散步、太極等低強度活動。術后患者需定期復查腎功能及影像學,監測復發跡象。保持每日飲水量,戒煙并控制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靶向藥物或免疫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