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檢查通常是有必要做的,尤其對于產后女性、中老年人群及存在尿失禁等癥狀者。盆底肌功能評估主要有預防臟器脫垂、改善排尿異常、篩查盆底功能障礙、指導康復訓練、降低手術風險等作用。
1、預防臟器脫垂
盆底肌松弛可能導致膀胱、子宮等器官下垂。通過肌電圖或觸診檢查可早期發現肌力減退,及時進行凱格爾運動等干預能有效預防脫垂進展。長期腹壓增高人群更需定期篩查。
2、改善排尿異常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通過盆底肌力檢測可明確病因。生物反饋治療需依據檢查結果制定方案,針對性訓練能顯著改善漏尿癥狀。合并急迫性尿失禁時還需尿動力學聯合評估。
3、篩查盆底功能障礙
陰道超聲可直觀顯示盆膈裂孔面積,量化評估肌肉撕裂程度。產后42天篩查能發現隱匿性損傷,避免發展為慢性盆腔疼痛。肛提肌裂隙超過25毫米需醫療干預。
4、指導康復訓練
表面肌電檢測可精確識別高張型或松弛型功能障礙。根據檢查結果選擇電刺激或放松訓練,錯誤鍛煉可能加重癥狀。盆底痛患者需先解除肌肉痙攣再行強化訓練。
5、降低手術風險
擬行子宮切除術等盆腔手術前,評估盆底肌儲備功能可預測術后尿潴留風險。重度肌無力患者需術前康復,避免術后發生頑固性便秘或性功能障礙。
建議育齡女性產后常規接受盆底肌篩查,中老年人可每年評估一次。日常避免長期負重、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壓的行為,堅持提肛運動有助于維持肌力。出現墜脹感或漏尿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延誤檢查可能導致不可逆損傷。醫療機構需配備氣囊測壓、三維超聲等專業設備保障檢查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