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感冒多數情況下無需輸液治療,主要通過口服補液、調整飲食和藥物對癥處理即可緩解。是否需要輸液主要取決于脫水程度、電解質紊亂情況、嘔吐頻率、進食能力以及基礎疾病等因素。
1、脫水程度:
輕度脫水表現為口干、尿量略減少,可通過口服補液鹽糾正。中重度脫水會出現眼窩凹陷、皮膚彈性差、少尿或無尿,此時需靜脈補液。臨床常用脫水評估量表如CDS評分輔助判斷。
2、電解質紊亂:
頻繁嘔吐腹瀉易導致低鉀血癥、低鈉血癥。血鉀低于3.5mmol/L或出現肌無力、心律失常時需靜脈補鉀。血鈉低于135mmol/L伴意識改變需輸注生理鹽水。
3、嘔吐頻率:
每日嘔吐超過5次且無法耐受口服補液時,需考慮靜脈補液。頑固性嘔吐可能需使用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藥物肌肉注射。
4、進食能力:
持續24小時以上無法進食流質,或攝入量不足日常需求量的50%時,需靜脈營養支持。兒童尤其需要關注攝入量。
5、基礎疾病:
合并糖尿病、慢性腎病、心力衰竭等患者,脫水易誘發原發病加重。老年人代償能力差,出現血壓下降或意識模糊時應及時輸液。
胃腸感冒期間建議選擇米湯、蘋果泥、饅頭等低渣飲食,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可服用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若出現持續高熱、血便、劇烈腹痛或精神萎靡,需警惕細菌性腸炎或腸梗阻,應立即就醫。保持手衛生和餐具消毒可預防交叉感染,病程中注意監測尿量和精神狀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