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通常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該病由申克孢子絲菌感染引起,主要通過皮膚接觸被污染的土壤、植物或腐木傳播,屬于環境源性感染而非人際傳播性疾病。
一、傳播途徑與高危人群:
申克孢子絲菌常存在于腐爛植被中,園藝工作者、農民等頻繁接觸土壤者易通過皮膚傷口感染。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可能發展為播散型感染,但依然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傳染他人。家庭共浴或共用毛巾等行為不會導致傳播,但破損皮膚直接接觸污染環境可能引發感染。
二、典型癥狀與診斷:
感染后2-12周可能出現無痛性紅色結節,沿淋巴管擴散形成串珠狀皮損。皮膚科醫生通過組織活檢、真菌培養確診,需與結核性淋巴結炎、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鑒別。免疫功能正常者多表現為局限性皮膚病變,極少累及內臟器官。
三、治療與防護措施:
碘化鉀溶液是傳統治療藥物,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藥物對頑固病例有效。治療期間需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避免二次污染。從事園藝勞動時應穿戴手套,及時處理皮膚擦傷。患者無需隔離,但污染敷料需焚燒處理。
日常預防重點在于減少環境暴露風險,處理腐爛木材后徹底清潔雙手。若出現持續皮膚潰瘍伴淋巴管炎表現,建議盡早就醫明確診斷。保持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皮膚屏障功能,適量補充維生素A、鋅等營養素可促進傷口愈合。適度運動增強體質,但需避免在叢林、沼澤等高危環境中進行高強度戶外活動。免疫功能受損者需定期監測皮膚狀況,接觸土壤后使用抗菌皂液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