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理論中主要由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襲、痰瘀互結、情志失調等因素引起。
1、肝腎虧虛: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老年人肝腎精氣漸衰,筋骨失養,易導致關節變形疼痛。肝腎虧虛者常伴腰膝酸軟、耳鳴目眩,治療需注重補益肝腎,可選用熟地黃、山茱萸等藥材,配合艾灸腎俞、肝俞等穴位。
2、氣血不足:
年老氣血生化乏源,經脈失于濡養,表現為關節隱痛、活動無力。此類患者多見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可通過黃芪、當歸等補氣養血藥物調理,輔以八段錦等柔緩運動促進氣血運行。
3、風寒濕邪:
外感風寒濕邪是誘發關節腫痛的重要因素,表現為遇冷加重、晨僵明顯。中醫采用祛風除濕法,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配合花椒水熏洗、雷火灸等外治法驅散邪氣。
4、痰瘀互結:
病程遷延者多見痰瘀阻滯經絡,關節出現固定刺痛、畸形結節。治療需活血化瘀、化痰通絡,可選用桃仁、紅花配合白芥子等藥物,結合刺絡拔罐改善局部微循環。
5、情志失調:
長期憂思惱怒易致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加重關節癥狀。此類患者需配合疏肝解郁治療,常用柴胡疏肝散,同時通過五音療法調節情緒,避免情志過極。
中醫強調“三分治七分養”,老年患者日常需注意關節保暖,避免居住潮濕環境。飲食宜選用黑豆、核桃等補腎食材,配合山藥粥健脾益氣。適度練習太極拳、八段錦可通利關節,但需避免過度負重活動。情志調攝方面建議培養書法、園藝等舒緩愛好,保持心境平和。病情急性發作時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綜合運用中藥、針灸等療法,切勿自行濫用祛風濕藥以免損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