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酸痛無力可通過休息調整、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過度疲勞、病毒感染、電解質紊亂、纖維肌痛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原因引起。
過度疲勞是全身酸痛無力的常見生理性因素。長時間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后,肌肉中乳酸堆積會引發酸痛感。保證每日7-8小時高質量睡眠,用熱毛巾敷于酸痛部位15分鐘能促進血液循環。溫水浴時加入適量浴鹽可幫助放松肌肉。
病毒感染如流感或新冠感染時,免疫反應會導致全身肌肉酸痛伴隨乏力。體溫超過38.5℃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緩解癥狀,連花清瘟膠囊等抗病毒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發病期間需每日飲用2000毫升溫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電解質紊亂多由大量出汗或腹瀉引起。低鉀血癥患者可能出現四肢無力、肌肉痙攣等癥狀。香蕉、橙子等富鉀食物可作為日常補充,嚴重時需口服氯化鉀緩釋片。運動中每半小時補充150毫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能有效預防。
纖維肌痛綜合征屬于慢性疼痛疾病,表現為廣泛性肌肉酸痛與晨僵感。普瑞巴林能調節神經痛覺傳導,阿米替林可改善睡眠質量。建議采用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為宜。
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導致代謝減慢引發疲乏感。左甲狀腺素鈉是常用替代治療藥物,需定期監測TSH水平調整劑量。日常飲食應增加海帶、紫菜等含碘食物,避免過量攝入卷心菜、木薯等致甲狀腺腫物質。
若癥狀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進行性肌無力、體重驟降等表現,需排查重癥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等疾病。糖尿病患者突發全身無力需警惕酮癥酸中毒,應立即檢測血糖和尿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