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全景片的輻射量通常為5-10微西弗,相當于1-2天自然本底輻射量。影響輻射量的主要因素有設備類型、拍攝參數、防護措施、患者體型、重復拍攝次數。
1、設備類型
數字化全景機輻射量顯著低于傳統膠片機,現代曲面斷層設備采用脈沖曝光技術可減少30%以上劑量。部分高端機型配備自適應劑量調節系統,能根據頜骨密度自動優化曝光參數。
2、拍攝參數
管電壓和電流時間積是決定劑量的核心參數。成人常規拍攝采用60-90kV管電壓,兒童應調低10%-15%。曝光時間控制在8-15秒范圍內,正畸患者需延長至18秒時需評估風險收益比。
3、防護措施
佩戴0.5mm鉛當量甲狀腺圍脖可屏蔽95%散射線,孕婦需加用鉛裙防護盆腔。兒童應使用專用小尺寸傳感器,配合快速成像模式縮短曝光時間。
4、患者體型
肥胖患者因組織厚度增加需要提高20%-30%照射量,但可通過調整焦片距補償。兒童顱骨未完全鈣化,相同參數下吸收劑量比成人高15%-20%。
5、重復拍攝
單次重拍可使總劑量翻倍,技師應通過體位固定裝置確保一次成功率。正畸治療需系列隨訪時,建議間隔不少于6個月,必要時改用低劑量錐形束CT替代多次二維拍攝。
接受口腔放射檢查后無須特殊防護,正常飲食即可幫助代謝輻射產物。建議檢查后24小時內多飲水促進排泄,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可適量增加富含維生素C和硒的食物。常規口腔檢查每年不超過2-3次全景片屬于安全范圍,但應避免與其他放射性檢查集中在短期內進行。放射科均配備劑量監測系統,實際照射量會嚴格控制在ALARA原則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