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發生骨折后需注意制動保護、營養支持、疼痛管理、并發癥預防及康復訓練。骨折后的護理措施主要有固定制動、補充鈣質、藥物鎮痛、預防壓瘡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
1、固定制動
骨折后需立即用夾板或石膏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損傷。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懸吊,下肢骨折需嚴格臥床并抬高患肢。定期檢查固定裝置松脫情況,禁止早期負重活動,X線顯示骨痂形成前不可拆除外固定。
2、補充鈣質
每日需攝入800-1200毫克鈣元素,可食用牛奶、豆腐、小魚干等富含鈣的食物。同時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多曬太陽或遵醫囑服用維生素D制劑。合并骨質疏松者需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影響鈣代謝。
3、藥物鎮痛
急性期可遵醫囑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洛索洛芬鈉等鎮痛藥物,嚴重疼痛需聯合弱阿片類藥物。注意觀察非甾體抗炎藥可能引發的胃腸不適,長期臥床者需預防鎮痛藥導致的便秘,必要時使用通便藥物。
4、預防壓瘡
每2小時協助翻身一次,骨突部位墊軟枕,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用氣墊床減輕局部壓力,每日檢查骶尾部、足跟等易壓部位。營養狀況較差者需加強蛋白質攝入,出現皮膚發紅需及時處理防止潰爛。
5、功能鍛煉
拆除固定后從被動關節活動開始,逐步過渡到主動訓練。上肢骨折可進行握力球練習,下肢骨折先做床上踝泵運動再嘗試拄拐行走。康復期間避免劇烈運動,配合物理治療改善肌肉萎縮,定期復查評估愈合情況。
老年骨折患者需保持每日1500毫升以上飲水量預防泌尿系感染,飲食應富含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臥室需保持地面干燥防跌倒,如廁時使用坐便器輔助設施。心理上需給予充分關懷,避免長期臥床導致抑郁,家屬應協助記錄每日癥狀變化,出現發熱、患肢腫脹加劇等情況需立即就醫。康復期可咨詢專業醫師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逐步恢復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