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攜帶者的診斷主要通過血液檢測確認。診斷流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篩查、乙肝病毒DNA定量檢測以及肝功能評估,必要時需結合肝臟超聲等影像學檢查。
乙肝表面抗原檢測是首要篩查手段。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持續陽性超過6個月可初步判定為攜帶狀態,該指標反映病毒外殼蛋白的存在。檢測需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醫療機構通常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技術。
乙肝病毒DNA定量能明確病毒復制活躍度。檢測結果高于2000國際單位/毫升提示病毒復制活躍,此時需警惕肝臟炎癥風險。該檢測采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可精確測算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載量。
肝功能評估包括轉氨酶和膽紅素檢測。谷丙轉氨酶持續正常是典型攜帶者特征,若數值異常則需考慮肝炎發作可能。檢測需同步評估白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標,全面反映肝臟合成能力。
影像學檢查適用于長期攜帶者監測。腹部超聲可發現早期肝硬化跡象,彈性成像技術能無創評估肝臟纖維化程度。建議攜帶者每6-12個月進行例行檢查,尤其適用于40歲以上或有肝癌家族史人群。
確診后需進行病毒分型檢測。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對藥物敏感性存在差異,C基因型更易進展為肝硬化。分型檢測可為后續監測方案提供參考依據,但常規攜帶者無需立即治療。
診斷過程中需排除急性感染期。核心抗體IgM陽性提示近期感染,需觀察6個月再確認攜帶狀態。同時要鑒別隱匿性感染,這類患者表面抗原陰性但DNA陽性,需通過高靈敏度檢測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