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潰瘍可通過局部消炎藥物、促進愈合藥物和鎮痛藥物緩解癥狀。常見有效藥物包括西地碘含片、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和利多卡因凝膠。牙齦潰瘍通常由機械損傷、維生素缺乏、免疫低下、口腔感染或激素變化等因素引起。
局部消炎藥物能減少潰瘍面感染風險。西地碘含片通過釋放碘分子發揮廣譜抗菌作用,適用于合并輕微感染的潰瘍。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致病菌繁殖,維持口腔清潔環境。
促進愈合藥物加速黏膜修復過程。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直接刺激上皮細胞增殖,縮短潰瘍愈合周期。維生素B12溶液局部涂抹能改善黏膜代謝功能,尤其適用于營養缺乏型潰瘍。
鎮痛藥物緩解進食和說話時的不適感。利多卡因凝膠通過阻斷神經傳導暫時減輕疼痛,使用前需確認無麻醉劑過敏史。芐達明噴霧劑兼具抗炎與鎮痛雙重功效,適合面積較大的潰瘍病灶。
機械損傷是牙齦潰瘍最常見的誘因。刷牙力度過大、矯治器摩擦或尖銳食物劃傷均可導致黏膜破損,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潰瘍面。建議改用軟毛牙刷,避免進食硬脆食物。
維生素B族和鐵元素缺乏會影響口腔黏膜更新。長期偏食或消化吸收障礙患者易出現反復潰瘍,伴隨口角炎或舌炎。適量增加瘦肉、動物肝臟和深綠色蔬菜攝入有助于預防復發。
免疫系統功能紊亂時潰瘍發作頻率增加。熬夜、精神壓力或感冒后可能出現多發性潰瘍,周圍黏膜充血明顯。保證充足睡眠,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可增強機體抵抗力。
若潰瘍直徑超過5毫米、持續兩周未愈或伴有發熱癥狀,需及時就診排除白塞病、口腔扁平苔蘚等系統性疾病。口腔科醫生可能建議進行血常規檢查或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