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主要受激素調節和嬰兒吸吮刺激共同作用。乳汁分泌可分為泌乳啟動和泌乳維持兩個階段,涉及催乳素、催產素等多種激素協同工作。
泌乳啟動始于妊娠中后期。胎盤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促進乳腺導管及腺泡發育,但高水平的孕激素會抑制乳汁大量生成。分娩后胎盤娩出,孕激素水平驟降,催乳素開始主導泌乳過程。產后2-3天出現的初乳含有豐富免疫球蛋白,5-7天后逐漸過渡為成熟乳。
泌乳維持依賴嬰兒有效吸吮。乳頭神經末梢將刺激信號傳遞至下丘腦,促使垂體前葉釋放催乳素促進乳汁合成,垂體后葉釋放催產素引發噴乳反射。催乳素水平在夜間較高,建議夜間保持哺乳頻率。每24小時8-12次哺乳可維持正常泌乳量,乳汁排空越充分,新乳汁生成越快。
乳腺腺泡細胞通過頂漿分泌方式合成乳汁。血液中的營養物質經腺泡細胞選擇性攝取后,與細胞合成的乳糖、乳白蛋白等成分共同構成乳汁。脂肪球通過細胞膜包裹方式釋放入腺腔。乳汁成分隨哺乳階段動態變化,后段乳脂肪含量可達前段的2-3倍。
影響泌乳量的關鍵因素包括哺乳頻率、母親營養狀況和情緒狀態。每日500千卡額外熱量攝入可滿足泌乳需求,水分補充建議達到3升/天。焦慮情緒會抑制催產素釋放,導致排乳困難。部分藥物如偽麻黃堿可能減少泌乳量,用藥需咨詢
特殊情況處理需專業指導。乳腺炎患者可繼續哺乳,乳汁淤積時冷敷緩解腫脹。早產兒母親可通過吸乳器維持泌乳,雙胎哺乳需增加熱量攝入至每日650千卡。先天性乳腺發育不良發生率不足2%,需兒科與乳腺科聯合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