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血瘀可通過血府逐瘀丸、復方丹參片、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藥調理,主要與情志不暢、寒邪侵襲、久病體虛等因素相關。
1、血府逐瘀丸:
含桃仁、紅花等成分,擅長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于胸脅脹痛、頭痛如刺等氣滯血瘀實證。需注意孕婦及出血傾向者禁用,服用期間忌食生冷油膩。
2、復方丹參片:
以丹參、三七為主藥,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針對心前區悶痛、舌質紫暗等癥狀。長期使用需監測凝血功能,避免與抗凝藥物同服。
3、桂枝茯苓丸:
由桂枝、茯苓等組成,溫經通絡兼化瘀血,適合月經血塊多、小腹冷痛的氣滯血瘀證。陰虛火旺者慎用,服藥期間應保暖避寒。
4、情志因素:
長期抑郁焦慮會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形成血瘀,表現為脅肋竄痛、情緒波動大。除用藥外,建議通過八段錦、冥想等方式疏解情緒,配合玫瑰花、陳皮代茶飲。
5、寒凝血瘀:
外感寒邪或貪涼飲冷易使血脈凝滯,常見手足青紫、痛經加重。日常可用艾葉泡腳,飲食加入生姜、肉桂等溫性食材,冬季注意關節保暖。
氣滯血瘀體質者日常可適量食用山楂、黑木耳、洋蔥等活血食材,避免久坐不動,建議每周進行3次以上快走或太極拳等運動。冬季晨練不宜過早,運動后飲用溫熱的紅糖姜茶促進血液循環。若出現持續胸痛、肢體麻木或月經量突變等異常,需及時就醫排查心腦血管疾病。保持規律作息和良好心態是改善氣滯血瘀的基礎,藥物治療需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