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可能由感染、免疫異常、藥物損傷、代謝性疾病、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感染治療、免疫調節、停用腎毒性藥物、控制基礎疾病、基因篩查等方式干預。
1、感染因素:鏈球菌感染后腎炎是典型代表,病毒或細菌通過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損傷腎小球濾過膜。急性期需使用青霉素清除感染灶,慢性感染者可選用頭孢曲松或阿奇霉素。反復泌尿系感染可能誘發間質性腎炎。
2、免疫異常:系統性紅斑狼瘡、IgA腎病等自身免疫疾病產生異常抗體攻擊腎組織。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他克莫司可控制病情,生物制劑利妥昔單抗適用于難治性病例。這類患者常伴關節痛、蝶形紅斑等全身癥狀。
3、藥物損傷:非甾體抗炎藥長期使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導致腎缺血,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直接損傷腎小管。發現肌酐升高應立即停用腎毒性藥物,必要時采用血液凈化清除體內蓄積藥物。造影劑腎病多見于糖尿病基礎患者。
4、代謝疾病:糖尿病腎病是終末期腎病首要病因,高血糖狀態引發腎小球高濾過和基底膜增厚。嚴格控糖聯合SGLT-2抑制劑達格列凈、GLP-1受體激動劑利拉魯肽可延緩進展。高血壓腎病需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5、遺傳因素:Alport綜合征由COL4A基因突變導致基底膜膠原蛋白異常,多囊腎與PKD1/PKD2基因缺陷相關。基因檢測可明確診斷,遺傳咨詢有助評估子代風險。這類疾病早期表現為血尿或腎囊腫,40歲后逐漸出現腎功能下降。
低鹽優質蛋白飲食有助于減輕腎臟負擔,每日鈉攝入控制在3g以內,優先選擇魚肉、雞蛋白等動物蛋白。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可改善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導致蛋白尿加重。定期監測尿常規和腎功能指標,水腫患者需記錄每日出入量。出現少尿、血肌酐翻倍或嚴重高血壓時應及時腎內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