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淚囊炎主要由鼻淚管阻塞、先天性發育異常、感染等因素引起。該病可通過淚囊按摩、抗生素治療、淚道探通術等方式干預,多數患兒在1歲前可自愈。
鼻淚管阻塞是常見原因。胎兒期鼻淚管下端存在薄膜,出生后未自行破裂會導致淚液滯留。表現為單側眼部分泌物增多,按壓淚囊區有黏液或膿液溢出。早期可通過洗凈雙手后,用指腹從內眼角沿鼻梁向下輕輕按摩,每日3-4次促進膜性阻塞開放。
先天性淚道發育異常占20%-30%。包括淚小點閉鎖、淚小管缺如等解剖結構異常,可能伴隨眼瞼發育不全。典型癥狀為出生后持續流淚,結膜囊存在大量分泌物。需通過淚道沖洗確認阻塞部位,部分病例需行淚小點成形術。
細菌感染多繼發于淚液滯留。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病原體易在淤積淚液中繁殖,引發急性化膿性炎癥。表現為眼瞼紅腫、膿性分泌物黏附睫毛。醫生可能開具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少數患兒存在鼻腔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可能壓迫鼻淚管開口,需耳鼻喉科協同處理。若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需考慮全麻下行淚道置管術。
建議發現嬰兒持續眼紅、流淚或分泌物增多時盡早就診。眼科醫生將通過熒光素染料消失試驗、淚道沖洗等檢查明確診斷,并根據月齡制定階梯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