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是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jīng),在抵抗力低的病例中,到了中、晚期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內臟器官。麻風死亡率低,但可導致肢體殘疾。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要點】
1.主要通過與麻風患者的長期密切接觸傳播。鼻是麻風桿菌排出的主要出口,可經(jīng)呼吸道、破損皮膚、傷口感染而致病。人對麻風桿菌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獲得性免疫。大多數(shù)接觸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對麻風桿菌的特異性免疫力,從而以亞臨床感染方式終止感染,不發(fā)生麻風病,僅少數(shù)人對麻風桿菌無免疫力,或免疫低下者才易感染致病。潛伏期3個月~10年,平均2~5年。國內發(fā)病率已降到0.5/10萬。
2.臨床典型表現(xiàn)
(1)皮膚(毛發(fā)損害)皮膚神經(jīng)末梢淺感覺(溫覺、觸覺、痛覺)障礙;汗腺分泌障礙;毛發(fā)、眉毛、毳毛可脫落;經(jīng)耳后等皮膚斑疹、丘疹、結節(jié)、斑塊、浸潤、水皰、潰瘍(萎縮)等病變組織活檢可找到麻風桿菌(瘤型與界線類麻風)。
(2)周圍神經(jīng)損害可見耳大神經(jīng)受累、“爪形手”“猿手”。受累的周圍神經(jīng)癥狀可呈棱狀、結節(jié)狀或均勻地粗大,有痛感或壓痛,有時出現(xiàn)干酪樣壞死、纖維性變化及鈣化等。損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經(jīng)和皮膚,呈紅色或暗紅色斑塊狀、環(huán)狀或地圖狀,紅斑、淺色斑或小丘疹聚集等。臨床特征采用五級分類法可分為:結核樣型(TT)、偏結核樣型界線類(BT)、中間界線類(BB)、偏瘤型界線類(BL)、瘤型麻風(LL)。也有未定類麻風(I)。
【防治措施與用藥】
1.明確診斷后應盡早開始規(guī)范治療。
2.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用多種藥物聯(lián)合化療。
(1)多菌型利福平[保甲]+氨苯砜[保甲]+氯法齊明(氯苯吩嗪)[保乙],療程24個月,用藥劑量視病情酌定。氯法齊明有抗麻風桿菌核酸代謝、殺菌、抗炎、抗Ⅱ型麻風反應的作用。口服200~300mg/d,1次服,待反應控制后,緩慢減量。
(2)少菌型利福平[保甲]+氨苯砜[保甲],療程6個月,用藥劑量視病情酌定。尚可選用醋氨苯砜[保甲]注射給藥。
3.密切注意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
4.對癥支持治療。麻風反應時可慎用沙利度胺(反應停)[保乙]、腎上腺皮質激素、氯苯達諾(B663)、普魯卡因、雷公藤等相應治療。
5.隔離治療直至治愈為止。
本文摘自化工化學出版社出版,戴德銀、黃茂濤、張德云主編的《常見病用藥及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