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腸炎可能由盆腔放療損傷、腸道菌群失衡、血管內皮損傷、免疫功能抑制、局部組織纖維化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直腸出血、里急后重、黏液便、腹痛、排便失禁等癥狀。
1、直腸出血:放療導致直腸黏膜毛細血管擴張破裂,表現為便中帶鮮紅色血液或血塊。輕度出血可通過局部應用硫糖鋁混懸液保留灌腸,中重度需口服氨甲環酸或靜脈輸注血凝酶。
2、里急后重:炎癥刺激直腸壁神經叢引發持續便意感,每日排便可達10-20次但排便量少。溫水坐浴可緩解肛周痙攣,口服蒙脫石散保護腸黏膜,嚴重者需使用鹽酸洛哌丁胺抑制腸蠕動。
3、黏液便:腸腺體分泌亢進產生大量透明黏液,常與血液混合排出。飲食調整為低渣流質,補充嗜酸乳桿菌調節菌群,局部應用氫化可的松栓劑減輕炎癥滲出。
4、腹痛:腸壁水腫和痙攣引發下腹隱痛或絞痛,排便后暫時緩解。熱敷腹部緩解痙攣,疼痛明顯時可短期服用匹維溴銨,合并感染需加用諾氟沙星抗炎。
5、排便失禁:晚期括約肌纖維化導致控便能力下降,多見夜間糞便滲漏。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使用肛門栓劑形成人工糞塊,嚴重病例需考慮括約肌成形術。
患者需長期保持低纖維高蛋白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進行提肛運動訓練。監測血紅蛋白和電解質水平,定期腸鏡評估黏膜修復情況。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腸梗阻表現時需及時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