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狹窄可通過尿道擴張術、尿道成形術等方式治療。尿道狹窄通常由尿道損傷、尿道感染、尿道結石、尿道腫瘤、先天性尿道畸形等原因引起。
1、尿道損傷:
尿道損傷是尿道狹窄的常見原因,多由外傷、手術或導尿操作不當導致。尿道黏膜受損后形成瘢痕組織,導致尿道管腔變窄。輕度損傷可通過多飲水、避免憋尿等日常護理緩解,嚴重者需醫療干預。
2、尿道感染:
反復尿道感染可能引發炎癥性狹窄,淋球菌性尿道炎易遺留瘢痕。感染期間需及時使用頭孢曲松、阿奇霉素、多西環素等抗生素治療,同時保持會陰清潔,防止感染加重狹窄程度。
3、尿道結石:
結石長期刺激尿道黏膜可導致局部纖維化。小于5mm的結石可通過增加飲水量、口服坦索羅辛促進排出,較大結石需體外沖擊波碎石或經尿道取石術解除梗阻。
4、尿道腫瘤:
尿道乳頭狀瘤或鱗狀細胞癌可能造成機械性狹窄。腫瘤相關狹窄需明確病理性質,早期可行經尿道腫瘤電切術,晚期可能需尿道部分切除術聯合放療。
5、先天畸形:
先天性尿道瓣膜、尿道下裂等畸形可導致排尿阻力增加。兒童期應盡早進行尿道造影評估,輕度瓣膜可通過內鏡切開,嚴重畸形需分期尿道成形手術矯正。
尿道狹窄自愈可能性極低,瘢痕組織需醫療手段干預。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ml以上飲水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進行盆底肌訓練改善排尿功能。出現排尿困難、尿線變細等癥狀時應及時泌尿外科就診,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腎積水等嚴重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