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功能性胃腸病,主要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痛、腹脹伴隨排便習慣改變。該疾病不會導致腸道結構損傷,但癥狀可能長期影響生活質量。
腹痛是腸易激綜合征最典型的癥狀,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常可緩解。腹脹感在進食后加重,夜間減輕。排便習慣改變包括腹瀉型、便秘型及混合型三種亞型,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黏液便但無血便。
腸易激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與腦腸軸功能紊亂密切相關。腸道敏感性增高是核心特征,患者對正常腸蠕動產生痛覺過敏。精神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可誘發(fā)或加重癥狀,約半數患者合并情緒障礙。腸道菌群失調、食物不耐受如乳糖、麩質以及感染后腸道功能異常也是常見誘因。
診斷需首先排除器質性疾病,羅馬IV標準是主要診斷依據。醫(yī)生會建議進行糞便常規(guī)、腸鏡等檢查。治療采用個體化綜合方案,低FODMAP飲食可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入。解痙劑如匹維溴銨能緩解腹痛,益生菌制劑可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對于合并焦慮的患者,小劑量抗抑郁藥物可能改善癥狀。認知行為治療對部分患者有效。
癥狀持續(xù)加重或出現報警癥狀體重下降、夜間腹痛、便血時需及時就醫(yī)。保持規(guī)律作息、適度運動及飲食日記記錄有助于癥狀管理。多數患者通過規(guī)范治療可獲得癥狀控制,預后良好但易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