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時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血型匹配、速度控制、生命體征監測及過敏反應觀察五大核心注意事項。
1、無菌操作:
輸血全程需在無菌環境下進行,穿刺部位需用碘伏消毒三次,避免污染血袋接口。使用一次性輸血器前檢查包裝完整性,操作者需佩戴無菌手套,防止細菌污染血液制品引發感染性休克。
2、血型匹配:
輸血前必須完成ABO血型、Rh血型交叉配血試驗,核對受血者姓名、住院號、血袋號三重信息。特殊情況下需進行抗體篩查,如多次輸血者可能產生不規則抗體,O型血并非萬能供體,緊急輸血時仍需優先選擇同型血。
3、速度控制:
成人常規輸血速度為40-60滴/分鐘,心功能不全者需調至20-30滴/分鐘。前15分鐘需緩慢輸注觀察反應,血小板需快速輸注防止凝固,冰凍血漿解凍后2小時內需完成輸注。大量輸血時需使用加溫裝置維持血液溫度在32-36℃。
4、生命體征監測:
輸血全程每15分鐘測量血壓、脈搏、呼吸頻率,重點觀察體溫變化。出現寒戰、高熱提示可能發生溶血反應,心率增快伴血壓下降需警惕過敏性休克。老年患者需加強血氧飽和度監測,兒童需精確記錄尿量變化。
5、過敏反應觀察:
常見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皮膚瘙癢、支氣管痙攣等,輕度反應可減慢滴速并靜脈注射地塞米松。重度過敏需立即停止輸血,保持靜脈通路并皮下注射腎上腺素。輸血后延遲性溶血反應可能發生在24小時至28天內,需告知患者隨訪復查血紅蛋白。
輸血后24小時內避免劇烈運動,保持穿刺點干燥清潔。飲食宜選擇高鐵食物如豬肝、菠菜促進造血,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幫助代謝。出現頭暈、醬油色尿液等異常癥狀需立即返院檢查。長期輸血患者需定期監測鐵蛋白預防繼發性血色病,必要時進行去鐵胺治療。輸血記錄需完整保存包括血制品編號、輸注時間、不良反應等信息,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