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R陽性通常提示可能存在梅毒感染或既往感染史,需結合TPPA等特異性檢測進一步確認。RPR陽性可能由現癥梅毒、既往治愈梅毒、生物學假陽性、實驗室誤差、其他螺旋體感染交叉反應等因素引起。
1、現癥梅毒:
RPR試驗作為梅毒篩查的非特異性檢測,陽性結果最常見于活動性梅毒感染。梅毒螺旋體感染后,人體會產生反應素抗體,導致RPR滴度升高。此時需進行TPPA等特異性抗體檢測確診,并檢測腦脊液排除神經梅毒。
2、既往治愈梅毒:
經規范治療的梅毒患者,RPR滴度會逐漸下降但可能終身保持低滴度陽性。這種情況無需治療,但需定期監測RPR滴度變化,確認無復發跡象。
3、生物學假陽性:
某些非梅毒疾病可能導致RPR假陽性,常見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妊娠、病毒感染HIV、水痘、麻風病等。假陽性通常表現為低滴度≤1:8,需通過TPPA檢測排除真陽性。
4、實驗室誤差:
實驗操作不規范、標本污染或試劑質量問題可能造成假陽性結果。建議在具有資質的實驗室復查,同時送檢兩份標本進行平行檢測以提高準確性。
5、其他螺旋體感染:
雅司病、品他病等非性病性螺旋體病與梅毒螺旋體存在交叉抗原,可能導致RPR陽性。這類疾病在我國罕見,需結合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鑒別。
發現RPR陽性后應避免恐慌,建議立即到皮膚性病科或感染科就診。醫生會根據TPPA結果、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史綜合判斷。確診現癥梅毒需規范使用青霉素治療,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配偶及性伴侶應同步篩查。日常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浴具等個人物品,加強營養攝入以提高免疫力,治療完成后每3個月復查RPR直至轉陰或滴度穩定。備孕女性發現RPR陽性需特別警惕胎傳梅毒風險,妊娠早期篩查和治療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