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甲膜穿刺術是一種緊急情況下建立臨時氣道的醫療操作,主要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導致嚴重呼吸困難或窒息的患者。該技術通過穿刺環甲膜置入導管或針頭維持通氣,為后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爭取時間,主要適用于喉頭水腫、喉部外傷、嚴重過敏反應等危急情況。
1、操作原理
環甲膜位于甲狀軟骨與環狀軟骨之間,位置表淺且血管神經分布較少。穿刺時患者仰頭伸展頸部,醫生定位環甲膜中點后垂直進針,突破環甲韌帶后回抽空氣確認位置,隨后置入導管連接供氧裝置。操作需避開甲狀腺峽部及周圍血管,避免損傷聲門下結構。
2、適應癥
該技術適用于無法通過常規氣管插管建立氣道的緊急情況,包括急性會厭炎引起的喉梗阻、頭頸部外傷導致氣道塌陷、吸入性燒傷造成喉部水腫、過敏性休克伴喉痙攣等危及生命的呼吸道梗阻。對于12歲以下兒童因環甲膜區域狹小,需謹慎評估風險。
3、器械選擇
臨床常用14-16G套管針或專用環甲膜穿刺套裝,部分情況下可使用粗針頭臨時通氣。理想器械應具備足夠內徑保證氧合,配有防滑手柄便于固定,現代改良設計常整合防刺傷裝置與單向閥結構,降低并發癥風險并提高通氣效率。
4、并發癥
操作可能導致皮下氣腫、縱隔氣腫、出血或假道形成,穿刺過深可能損傷食管后壁。導管移位或分泌物堵塞可造成二次梗阻,長期留置可能引發環甲軟骨炎。操作后需密切監測血氧飽和度與通氣效果,及時過渡到確定性氣道管理。
5、替代方案
當患者存在頸部解剖異常或穿刺失敗時,可考慮經口氣管盲插、喉罩通氣或緊急氣管切開。對于預期困難氣道患者,預防性氣管插管優于緊急穿刺。新型可視喉鏡與纖維支氣管鏡的應用減少了該技術的使用頻率,但在資源有限環境中仍具重要價值。
環甲膜穿刺術后需保持患者頭頸部中立位,避免導管移位,定期檢查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或腫脹。該技術屬于臨時急救措施,應在30-45分鐘內轉為確定性氣道管理。醫護人員需通過模擬訓練掌握解剖定位與操作要領,同時備齊腎上腺素、止血藥物等急救藥品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日常需定期檢查急救設備完好性,確保穿刺套裝處于隨時可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