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損傷的表現主要有排尿困難、血尿、會陰部疼痛、尿道口滴血、尿潴留等。尿道損傷可能由外傷、醫源性操作、尿道結石、尿道狹窄、骨盆骨折等因素引起,通常需要根據損傷程度采取相應治療。
1、排尿困難
尿道損傷后可能出現排尿困難,表現為尿流變細、排尿費力或無法排尿。尿道黏膜水腫或斷裂會導致尿道管腔狹窄,影響尿液正常排出。輕度損傷可通過留置導尿管緩解,嚴重損傷可能需要手術修復。
2、血尿
血尿是尿道損傷的常見表現,尿液呈現淡紅色或鮮紅色。尿道黏膜破損會導致血液混入尿液中,可能伴有血塊。需通過尿常規檢查確認出血程度,必要時進行膀胱沖洗或止血治療。
3、會陰部疼痛
會陰部疼痛多由尿道周圍組織損傷引起,可能伴隨腫脹或淤血。疼痛在排尿時加重,部分患者會出現會陰部皮膚青紫。可通過冷敷緩解腫脹,嚴重疼痛需使用鎮痛藥物。
4、尿道口滴血
尿道口滴血提示尿道遠端損傷,血液從尿道口自行流出。可能伴有尿道黏膜撕裂或斷裂,需進行尿道造影明確損傷位置。輕微出血可壓迫止血,持續出血需手術縫合。
5、尿潴留
尿潴留多見于嚴重尿道損傷,膀胱充滿尿液但無法排出。可能由尿道完全斷裂或骨盆骨折壓迫尿道導致。需緊急導尿或膀胱造瘺,避免膀胱過度膨脹。
尿道損傷后應避免劇烈運動,減少會陰部摩擦。飲食宜清淡為主,多飲水稀釋尿液,減少排尿刺激。出現排尿異常或持續疼痛應及時就醫,避免繼發感染或尿道狹窄。根據損傷類型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修復,定期復查尿道通暢情況。保持會陰清潔,遵醫囑進行尿道擴張等后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