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出現白色沉淀物可能由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結晶尿、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高尿酸血癥等。
結晶尿是尿液中出現白色沉淀物的常見生理性原因。尿液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鹽類,當飲水不足或尿液濃縮時,這些物質可能形成結晶析出。調整飲水量至每日2000毫升以上,保持尿液淡黃色可改善這一現象。
泌尿系統感染可能導致尿液中存在膿性分泌物。細菌感染引發的膀胱炎或尿道炎常伴隨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尿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需進行抗感染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等。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出現前列腺液混入尿液的情況。這類患者多伴有會陰部不適、排尿不暢等表現。前列腺按摩液檢查可確診,治療需結合抗生素和α受體阻滯劑,如多沙唑嗪、坦索羅辛。
乳糜尿源于淋巴管與尿路異常交通,使乳糜液進入尿液。絲蟲病是常見病因,尿液靜置后可見分層現象。確診需進行尿乳糜試驗,治療包括低脂飲食和必要時手術結扎淋巴管。
高尿酸血癥患者尿中尿酸結晶增多。長期血尿酸升高可能形成尿酸鹽沉淀,增加腎結石風險。控制嘌呤攝入,增加飲水,必要時使用別嘌醇等降尿酸藥物可改善癥狀。
當尿液沉淀物持續存在或伴隨其他癥狀時,建議及時就醫檢查尿常規、泌尿系統超聲等,以明確診斷并接受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