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出現水泡可能與口腔黏膜損傷、病毒感染或過敏反應有關。常見原因包括機械摩擦、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口腔潰瘍等,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或灼熱感。
機械性刺激是水泡形成的常見誘因。進食過硬、過燙食物或佩戴不合適的義齒可能劃傷口腔黏膜,導致組織液滲出形成水皰。這類水泡多呈透明狀,伴有明顯壓痛,避免繼續刺激后3-5天可自行吸收。
單純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可引起皰疹性齦口炎。水泡常成簇出現在牙齦、舌緣等部位,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癥狀。病毒可通過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控制,但可能反復發作。
過敏反應可能導致口腔黏膜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用堅果、海鮮等致敏食物后,口腔黏膜出現瘙癢性水泡,嚴重時伴有喉頭水腫。需立即停用過敏原,必要時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也會表現為水泡樣病變。潰瘍前期形成黃白色假膜覆蓋的皰疹,好發于唇頰黏膜,與免疫調節異常、維生素B族缺乏相關。康復新液等局部用藥可促進愈合。
長期不愈的水泡需警惕黏膜白斑、扁平苔蘚等癌前病變。若水泡持續2周未消退、表面出血或基底硬化,建議口腔科進行活檢排查。糖尿病患者出現口腔水泡還應監測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