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糜爛主要表現為尿道口紅腫、灼痛、排尿困難、分泌物增多及血尿等癥狀。尿道糜爛可能與尿道炎、尿路感染、尿道損傷、性傳播疾病、尿道結石等因素有關。
1、尿道口紅腫
尿道糜爛患者常出現尿道口紅腫,局部皮膚或黏膜呈現充血狀態,觸摸時可能有輕微疼痛感。這種情況多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導致尿道黏膜發生炎癥反應。患者需注意保持局部清潔,避免摩擦刺激,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抗生素軟膏。
2、灼痛感
排尿時尿道出現灼熱或刺痛是典型癥狀,尤其在尿液經過糜爛部位時疼痛加劇。這種癥狀常見于淋球菌或衣原體感染引起的尿道炎,也可能與化學刺激或物理損傷有關。建議增加每日飲水量稀釋尿液,減輕排尿不適。
3、排尿困難
尿道黏膜糜爛可能導致排尿費力、尿流變細或中斷,嚴重時出現尿潴留。這種情況多見于尿道狹窄合并糜爛,或前列腺疾病繼發的尿道病變。患者出現排尿障礙時應及時就醫,避免長期憋尿加重尿道損傷。
4、分泌物增多
尿道口可見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晨起時分泌物可能結痂封住尿道口。淋病奈瑟菌感染時分泌物呈黃綠色,非淋菌性尿道炎多為白色稀薄分泌物。收集分泌物進行病原學檢查可明確診斷,針對性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5、血尿
糜爛部位血管暴露可能導致終末血尿或全程血尿,尿液可呈現洗肉水樣或淡紅色。這種情況需與泌尿系統腫瘤、結石等疾病鑒別,通過尿常規、泌尿系超聲等檢查明確出血原因。出血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充足休息。
尿道糜爛患者日常應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選擇棉質透氣內褲,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議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稀釋尿液減少刺激。禁止自行使用強效消毒劑沖洗尿道,避免加重黏膜損傷。出現發熱、腰痛等全身癥狀或血尿持續不緩解時,應立即前往泌尿外科就診,完善尿培養、藥敏試驗等檢查,在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等抗生素治療,必要時進行尿道擴張等介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