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壞死是指腸道組織因缺血、感染或機械性損傷導致局部或廣泛壞死的一種急危重癥,常見于腸系膜血管栓塞、腸梗阻、嚴重感染等疾病。腸壞死可能由腸系膜動脈栓塞、腸扭轉、絞窄性疝、重癥胰腺炎、敗血癥等原因引起,典型表現為劇烈腹痛、腹脹、嘔吐、血便、發熱及休克等癥狀。需緊急就醫處理,延誤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1、腸系膜動脈栓塞
腸系膜動脈栓塞是腸壞死最常見原因之一,多因心房顫動、動脈粥樣硬化等引起血栓脫落阻塞腸系膜血管。患者突發劇烈臍周疼痛,與體格檢查體征不符,早期可能出現腹瀉后便血。需通過血管造影確診,緊急行取栓術或血管重建術,術后需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鈉、利伐沙班等預防復發。
2、腸扭轉
腸扭轉多發生于小腸或乙狀結腸,因腸襻沿系膜軸旋轉導致腸管血運障礙。表現為突發腹部絞痛、不對稱腹脹及嘔吐,X線可見咖啡豆征。需立即手術復位,壞死腸段需切除吻合,術后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警惕吻合口瘺發生。
3、絞窄性疝
腹股溝疝或切口疝嵌頓后未及時復位可發展為絞窄性疝,疝囊內腸管血供受阻。患者出現疝塊觸痛加劇、皮膚發紅,伴腸梗阻癥狀。需急診手術探查,切除壞死腸管并行疝修補術,術后需使用頭孢曲松等抗生素預防感染。
4、重癥胰腺炎
重癥胰腺炎時炎癥波及腸系膜血管,或胰酶消化周圍組織導致結腸壞死。患者除上腹痛外,可能出現左側腹部壓痛及腹膜刺激征。治療需禁食胃腸減壓,使用生長抑素抑制胰酶分泌,壞死感染時需行清創引流術。
5、敗血癥
嚴重全身感染導致微循環障礙可引起非閉塞性腸壞死,常見于膿毒癥休克患者。表現為進行性腹脹、腸鳴音消失,乳酸顯著升高。需積極抗感染治療,必要時切除廣泛壞死腸段,術后需長期腸外營養支持。
腸壞死患者術后需嚴格遵循流質飲食過渡原則,初期選擇米湯、藕粉等低渣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質攝入如蒸蛋羹、魚肉泥。康復期可補充谷氨酰胺促進腸黏膜修復,避免高纖維及產氣食物。日常需監測腹部癥狀,規律復查腸鏡或CT,有造口患者需專業護理。控制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戒煙限酒以改善血管狀態,突發腹痛加劇需立即返院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