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專業稱為腹腔積液可能由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淋巴回流障礙、腎功能異常和感染等因素引起。肝硬化患者出現腹水通常提示疾病進入失代償期,需及時干預。

門靜脈高壓是肝硬化腹水最常見的病因。肝硬化時肝臟結構改變導致血流阻力增加,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液體從血管滲入腹腔。患者可能伴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脾功能亢進。治療需限制鈉鹽攝入,醫生可能開具利尿劑如呋塞米、螺內酯,嚴重者需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
低蛋白血癥是腹水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肝臟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促使液體向組織間隙轉移。患者常出現下肢水腫和營養不良表現。可通過補充人血白蛋白結合利尿治療,日常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優質蛋白攝入。

淋巴回流障礙在肝硬化晚期較為突出。肝臟淋巴液生成量可達正常時的20倍,超出胸導管回流能力時,淋巴液漏入腹腔。這類腹水多為難治性,可能伴有乳糜樣腹水。除常規治療外,必要時需進行腹腔穿刺引流。
腎功能異常表現為水鈉潴留,與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有關。患者24小時尿鈉排泄常低于10mmol,可能出現少尿和血肌酐升高。治療需嚴格限制液體入量,嚴重腎功能損害需考慮腎臟替代治療。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的嚴重并發癥。腸道菌群移位導致腹腔感染,患者可出現發熱、腹痛和意識改變。診斷性腹腔穿刺顯示腹水中性粒細胞計數≥250個/μl,需立即使用頭孢噻肟等抗生素治療。

當腹水持續增長或出現感染跡象時,應及時至消化內科或肝病科就診。頑固性腹水患者需評估肝移植指征。日常監測體重和尿量變化,嚴格遵醫囑用藥,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等腎毒性藥物。








